笑、哭是人的正常心理活动的反映,是人的情志,由人的脏气化生。《黄帝内经》载:“人有五脏化五气,以生喜、怒、悲、忧、恐”五种情志。就以,笑、哭与身体健康有着直接的关系。通常说:笑能增进身体健康,哭损害健康。这只言其一,未言其二。笑与哭是双刃剑,有利于身体健康的一面,也有损害健康的一面。凡事都有个“度”,逾越了界限,它就走向另一面。
笑,是乐观豁达的象征,是美好心情的自然流露。马克思说:“一种美好的心情,比千剂良药更能解除心理上的疲惫和痛苦。”大凡长寿的人,都是愉悦的人,几乎都是平生好笑,心胸开朗,心态乐观。俗云:“笑一笑,十年少。”“每天三笑,不用吃药。”这是人们对笑增进身体健康的经验结晶。又云:“笑是力量的亲兄弟。”爽朗的笑声能解除心理上的痛苦,使人心境坦然,什么烦恼、忧伤、苦闷、愁痛,萦绕心头的乌云,随着笑声而顿时驱散,这是力量的作用。谚云:“笑口常开,青春常在。”常笑可使人年青。笑,肌体必然活跃,激发人体免疫系统,加速血液循环,增强心肺功能锻炼,促进新陈代谢,使人精神振奋,身心舒畅。人们都有切身体会,在一天劳累之后,与家人团聚,与朋友相会,粲然一笑,浑身轻松,遇到的烦心事即刻消除。所以,多笑才能轻松快乐,潇洒有趣,才能高高兴兴地度过每一天。
高兴本来是好事,但不可“暴喜”,“暴喜”生悲。《黄帝内经》载:“暴喜伤阴,气逆上行,充满经脉,则神气浮越,脱离形体。”古人云:“乐极悲来”,“祸头病去”。宋代著名养生学家陈直诗中称:“爽口物多终作疾,快心事过必为殃。”“快心事过”系指“暴喜”,高度兴奋必然带来对身体的损害。“暴喜”会引起大脑中兴奋性增强,使交感神经过度亢奋,心血管承力骤然加大,尤其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和老年人会带来不良后果。
哭有多种,有的在心理上遇到伤心事哭的;有的在生理上受到创伤而哭的。但一般是为伤心之事才哭的。制止哭或忍住哭,从医学的角度看并不好,对身体不利。中医认为:“悲哀、忧愁则心动,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。”“哭可以排除心中忧郁、哀伤、忍哭将忧郁闷在心中,易于成疾。”据心理学家分析,许多人认为哭是羞耻的,是一个人软弱的表现。所以,欲哭而不哭,强忍哭。也有的人认为,怕亲人为之难受而忍哭,或默默地流泪。专家们认为,眼泪能把肌体应激反应时产生的危险毒素排出去,因此忍哭意味慢性中毒,将悲痛压在心中不释放出来,导致精神萎靡,食欲不振,消化不良,肠胃紊乱,乃至染上胃溃疡等疾病。杂志载:“俄罗斯一专家进行过实验:将老鼠皮肤开一个小口,然后用刺激物让老鼠流泪,老鼠的伤口很快愈合。”专家认为,在泪腺分泌物中含有某种进入血液的物质,它能促进伤口愈合,具有调节皮肤健康的功能。因此,科学家们认为,人们在心理上和生理上受到创作都不要强忍疼痛,不要闷在心里,而要痛痛快快地哭出来,大哭一场之后,心理就痛快了,身体也就轻松了。但是,哭也不可过度,过度悲伤损害身体。我国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告诫人们:“勿使悲欢极。”人不可大喜大悲。古今中外书中对哭笑过极而亡身的描写不乏其例。
科学家们建议,该哭则放声大哭,该笑则开怀大笑,二者对身体健康都有益处。但是,二者都不可“过极”,“过极”则生悲。
|